治療骨折分型
骨折分型按骨折是否與外界相通,肱骨投擲骨折可分為開放骨折及閉合骨折。根據AO分型,可分為:A1型:螺旋形簡單骨折;B1型:螺旋楔形骨折;C1型:螺旋復雜骨折。張世民等基于骨折形態(tài)及其特征將投彈所致的肱骨螺旋骨折分為3型,Ⅰ型:為短斜形螺旋骨折;Ⅱ型:為長斜形螺旋骨折;Ⅲ型:為粉碎型螺旋骨折,其特征是在骨折端的內側有一蝶形骨片。
非手術治療首選的非手術治療應采取及時制動,盡可能的復位骨折端,并使用小夾板或U型石膏固定,從而減輕疼痛,促進組織消腫,10~14d后,待組織消腫,應及時更換石膏、夾板或改用支具固定。支具固定具有緊貼肌肉組織,同時避免因長期制動導致肩、肘關節(jié)僵硬的優(yōu)點。懸垂石膏治療肱骨干骨折也被廣泛采用,利用重力牽引對抗肌肉收縮,特別適用于有短縮移位的螺旋形骨折。使用懸垂石膏治療肱骨螺旋骨折時,應在石膏固定4~6周后改用小夾板或支具固定。Sarmiento等分析了620例采取非手術治療的肱骨干骨折病例,骨不連發(fā)生率及平均骨愈合時間為:閉合性骨折小于2%,9周,開放性骨折分別為小于6%,14周。采用非手術治療肱骨干骨折時,輕度的畸形愈合并不少見。在人體骨骼肩、肘關節(jié)早期功能鍛煉前提下,30°以內的內翻成角,20°以內的向前成角,20°以內的內旋成角以及50px以內的肢體短縮是可以接受的。與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相比,非手術治療對骨折周圍軟組織損傷小,有利于保護骨折端血運,且不具有應力遮擋效應,骨折愈合較快,肩、肘關節(jié)功能也能夠得到較好的恢復。另一方面,非手術處理可以為復位的骨折端創(chuàng)造適當的力學環(huán)境,固定的患肢可在小范圍內活動。但對于移位嚴重的粉碎性骨折或軟組織卡壓于骨折端,非手術治療治愈率較低。手術治療人體骨骼 肱骨 ,骨折極少出現開放性損傷,一旦出現或合并軟組織損傷,應及時清創(chuàng),并行外固定架或內固定治療。懷疑有神經、血管損傷,癥狀不斷加重的患者因盡快手術并行神經、血管探查。如多次手法復位失敗或軟組織卡壓于骨折端應及時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發(fā)生骨不連或畸形愈合影響肢體功能時,也應積極采取手術治療。與非手術治療相比,采用手術治療可使骨折固定更加牢固,并能早期鍛煉,從而盡早恢復患肢功能,減輕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質量,但也有增加感染率、醫(yī)源性橈神經損傷、內固定失敗等缺點。手術入路前外側入路是治療肱骨中下段骨折最常用的手術入路,鋼板放置于肱骨前外側面。由于橈神經斜跨骨折部位并緊貼骨面,在放置鋼板時一般需游離顯露橈神經,故在手術游離、骨折復位操作及鋼板固定過程中易造成橈神經醫(yī)源性損傷。后側入路也是經常采用的手術入路。由于肱骨后側面為扁平狀骨面,可提供一個較平坦的骨折內固定條件,而且不需游離橈神經。此外,前側入路,前內側入路均有報道,但臨床運用不多,相關研究較少。治療肱骨中下段骨折首選何種手術入路目前尚無定論。具體入路的選擇取決于骨折類型、術者經驗以及是否合并有橈神經損傷。
鋼板螺釘內固定根據AO原則,解剖復位,堅強內固定,盡量減少軟組織的剝離,保護骨折部位血運,早期活動是骨折愈合的關鍵。對于長螺旋型的肱骨投擲骨折,可以采用3~4枚皮質骨螺釘在骨膜外或經皮擰入骨折塊之間加壓固定。這種固定方式的優(yōu)點是操作簡單、創(chuàng)傷小,術中無需常規(guī)暴露橈神經,但缺點是抗旋轉及軸向暴力能力較差,使用加壓鋼板、螺釘固定則可以較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并進一步增加固定的穩(wěn)定性。根據BO原則,不以犧牲骨折部的血運來強求粉碎骨折塊的解剖復位,對必需復位的較大的骨折塊,也應盡力保存其供血的軟組織蒂部。對于某些嚴重粉碎性骨折,解剖復位難以達到,橋接鋼板技術可以維持骨干力線,維持骨折斷端穩(wěn)定性,是適當的選擇。近年來,微創(chuàng)內固定技術逐漸應用于肱骨中下段骨折。采用微創(chuàng)內固定技術可以有效減少軟組織損傷,骨折端血運保護好,具有損傷小、骨折愈合快、并發(fā)癥少等特點。但由于肱骨中下段特殊的解剖結構,微創(chuàng)內固定技術難以推廣,一是術者擔心可能損傷血管神經,尤其是橈神經;二是認為肱骨干解剖結構復雜且有肌肉附著,難以在上面滑動接骨鋼板。
博友心肺復蘇模擬人提示您,博友更多剛好的給廣大實習醫(yī)護人員和所需求的各界社會人員提供人體骨骼模型,解剖模型,已讓大家更好的學校醫(yī)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