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解剖教學
耳解剖放大模型
博友BOU-XC303D新型耳解剖放大模型(1.5倍大3倍大和5倍大)顯示外,中,內耳。有底座。材質:PVC
包裝: 66x30x38CM,50件/箱,20KG,專用于醫(yī)學教學和醫(yī)術研究探索使用。
耳由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組成。外耳和中耳傳導聲波,內耳感受位覺和聽覺。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耳廓由彈性軟骨和薄層皮膚組成。外耳道的外側段為軟骨部,內側段為骨部,表面覆以薄層皮膚,軟骨部的皮膚內有大汗腺,稱耵聹腺(ceruminous gland),腺體的分泌物稱耵聹。皮下組織很少,深部與軟骨和骨緊密相貼。鼓膜(tympanic membrane)為半透明的薄膜,分隔外耳道與中耳鼓室。鼓膜外表面為復層扁平上皮,與外耳道表皮延續(xù);內表面為單層立方上皮,與鼓室粘膜上皮延續(xù);中間是薄層結締組織。
中耳;包括鼓室與咽鼓管。鼓室腔面和聽小骨表面均覆蓋有薄層粘膜,由單層立方上皮和薄層結締組織組成。咽鼓管近鼓室段的粘膜上皮為單層柱狀;近鼻咽段的上皮為假復層纖毛柱狀,纖毛向咽部擺動。固有層結締組織內含混合腺。
內耳;位于顳骨巖部內,由套疊的兩組管道組成,因其走向彎曲,結構復雜,故稱迷路(labyrinth)。外部的為骨迷路,套在骨迷路內的為膜迷路。膜迷路腔內充滿的液體稱內淋巴,膜迷路與骨迷路之間的腔隙內充滿外淋巴。內、外淋巴互不交通,有營養(yǎng)內耳和傳遞聲波的作用。
骨迷路 從后至前分為半規(guī)管、前庭和耳蝸三個部分。半規(guī)管有三個,位于后外側,相互間呈垂直關系,每個半規(guī)管與前相連處各形成一個膨大的壺腹。耳蝸位于前內側,外形如蝸牛殼,人的骨蝸管圍繞蝸軸盤旋兩周半。骨蝸管被其內的膜管橫隔為上下兩部分,上方的稱前庭階,下方的稱鼓室階,兩者在蝸頂處經蝸孔溝通,鼓室階底部與鼓室之間有一圓窗,被薄膜封閉。前庭位于中部,為一膨大的腔,連接半規(guī)管和前庭階。前庭與鼓室之間的卵圓窗由鐙骨底板封閉。骨迷路內的外淋巴可能是骨膜內的毛細血管血液經滲透而來,也可能來自珠網膜下腔內的腦脊液。
膜迷路 也相應地分為膜半規(guī)管、膜前庭(橢圓囊和球囊)和膜蝸管三部分,管腔相互連通。膜半規(guī)管、橢圓囊和球囊的管壁粘膜一般由單層扁平上皮與上皮下的薄層結締組織構成,但在壺腹、橢圓囊外側壁和球囊前壁的粘膜局部增厚呈嵴突狀或斑塊狀,分別稱壺腹嵴、橢圓囊斑和球囊斑,均為位覺感受器。人的膜蝸管也圍繞蝸軸盤旋兩周半,切面呈三角形。膜蝸管的頂壁為前庭膜,膜的中間是薄層結締組織,兩面均覆蓋單層扁平上皮。膜蝸管的外側壁上皮為復層柱狀,因上皮含有血管故稱血管紋(stria vascularis),內淋巴由此處分泌而來。血管紋下方為增厚的骨膜,稱螺旋韌帶(spiral ligament)。膜蝸管的底壁由內側的骨螺旋板(osseous spiral lamina)和外側的膜螺旋板(membranous spiral lamina)構成。骨螺旋板是蝸軸骨組織向外側延伸而成,其起始部骨膜增厚并突入膜蝸管形成螺旋緣(spiral limbus)。膜螺旋板又稱基底膜,內側與骨螺旋板相連,外側與螺旋韌帶相連。膜蝸管底壁的上皮增厚形成螺旋器,為聽覺感受器
耳乃是我們人體的聽覺部分,如果沒有它你將喪失聆聽大自然的美麗音符,了解我們的器官組成,更好的解決醫(yī)學技術難題,讓每個人都有聆聽大自然的權利。